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有43个市、县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管理,主要使用我馆研制的ZSLAIS和深圳图书馆研制的IALS系统软件。由于这两个系统开发于不同时期,分别使用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异型机的互联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和困难。
为实现两大系统的联网,建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广东省文化厅成立了有省馆、广州、深圳和佛山馆参加的课题组,并把实现两大系统联网列入当年的工作计划。文化部科技司于1994年下达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科研项目,由广东省文化厅科教图书馆处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承担,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佛山图书馆参加研制。主要研制人员是:邓永池、莫少强、许异兴、李宏荣、王大可、王惠君、刘洪辉。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异型机互联等一系列问题。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们整个团队连续几天几夜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终,我们成功地攻克了这个难题,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与邮电部门的合作,是我们网络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共同开发了联机编目软件,建立了网络化的多媒体阅览室,并在视聆通网上建立了统一的网页。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们图书馆的自动化水平,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之一。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经过三年多的科研攻关,该项目已成功实施,全省四十多个公共图书馆采用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远程联网。该网络采用与INTERNET相一致的TCP/IP协议体系,广东省文化厅专门成立了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规划、协调、运行管理、技术支持及专业培训。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主要通过拨号接入和专线方式接入视聆通多媒体信息网,覆盖全省地域。该网络具备信息查询、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络目录服务及公告栏服务等功能,与国内外图书馆和信息网接轨。该网络还建立了书目型、全文型、事实型和图象型数据库,记录总数超过三百万件,是当时国内*大的联机数据库系统之一。
此网络实现了联机编目,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书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建立了一批Web网站和网页,提供24小时联机服务,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文献源。此外,开展全文数据库制作和建库,提供社会化的电子信息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正在建设的网络化多媒体阅览室和电子信息中心,也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新的服务阵地和手段,深受读者欢迎。
通过视聆通和国际互联网,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向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网络实用化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该网络模式的成功实践,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和运行,不仅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和标准化,也推动了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创新模式,对于推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