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建筑工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项目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工期预计3年。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97亿元人民币,由广州市投资,计划于2025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该项目建成后,将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性科技、经济文献中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兼具岭南文化特点的国际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广州科技图书馆项目效果图
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图书馆
广州科技图书馆项目建设目标定位为“国际**”,建成后将面向世界科技、经济前沿,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科技图书馆。广州科技图书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旁,西临五山路,北靠南新村小区,东连农科院小区,南接金颖大厦。从项目效果图可看到,广州科技图书馆建筑总平面布局与汉字“启”*初形态相近。
项目总用地面积81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0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939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2675平方米,建筑基坑面积约5828平方米,*大建筑高度43.8米,建筑地上9层,地下6层。
整个图书馆设计藏书250万册(包括140万纸质文献以及大量电子文献),网络节点4000个(全馆无线覆盖网络),阅览座位1300个;每日可接待读者6000人次;按照规模测算,项目建成后将服务400多万人。
重点建设6个专题馆
广州科技图书馆设计藏书包括140万册纸质文献以及大量电子文献,提供阅览座位1300个,主要收藏科技类、经济类、医学类文献资源,和华工图书馆现有馆藏形成有效互补。
除常规文献资源外,广州科技图书馆还将重点建设知识产权图书馆、岭南建筑专题馆、科普专题馆、科技特藏馆、院士专题馆、标准专题馆等6个专题馆。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师孙敏介绍,广州科技图书馆将承载三个中心的功能——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
知识中心以传统图书馆模式为主,馆内文献资源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医学、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重点为区域科技、经济、创新及社会发展服务;学习中心包括创新研究区、培育区、教育区以及多媒体制作室、培训教室等;交流中心包括国际学术活动区、科技展览区、个性化讨论区、沙龙区等。
亮点1:新一代智慧图书馆
建设团队在充分利用大数据、AI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建设,搭建云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采集、运输、存储、计算、分析和共享,并建设由还书口、书籍传输及分拣、目的地分拣三个部分组成的自动分拣系统,由基于AI技术的盘点机器人通过定制路线及任务实现无人快速盘点,以实现图书高速高效自动归类。
亮点2:人车分流便利交通
项目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民众便利,设计了人车分流的运行模式。车行出入口设置于南侧,由靠近五山路的负一层进入;人行通道设置在北侧广场,由首层进入;二者互不干扰,以达到便利交通、疏导人流车流的目的。
亮点3:规划绿地率超过20%
项目设计运用底层缩进架空、跌级退台等手法,削减图书馆体量,减少对场地的压迫感,并利用高差,将功能用房向地下空间拓展,用活公共空间争取*大综合效益。利用错动中庭、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方式,进行减噪降耗,增加绿化率,改善小气候,在场地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项目规划绿地率约为20.15%。
【新闻知多点】
除了广州科技图书馆,广州还有这些亮眼的文化新地标。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位于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一个富有岭南生态特色、文化底蕴的城市客厅,新馆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包含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园、曲艺园、广府园、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园中有园,园外有园,里外不断空间转换,相得益彰。
广州粤剧院
广州粤剧院位于繁华的珠江新城片区,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16层,包括1200座大剧场、500座小剧场、3个60座小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并与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坐落于海珠区艺洲路,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位置。新馆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主题,占地面积约3.26万平方米,约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近乎是旧馆的两倍。
2023年下半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将建成开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为广东省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广东美术馆(含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及相关附属工程。
预计2023年年底完成项目的施工建设。